第5课 连续变化的数据
——噪声监测器
教学主题:6年级上学期 第二单元《第5课连续变化的数据——噪声监测器》
教材版本:《信息科技》人民教育出版社
参考资料:《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教学指南》过程与控制 六年级
1.对应教学指南内容要求:

2.对应教学指南目标要求:

一、教学目标(对应核心素养):
1.分析噪声监测系统获取的数据,了解控制系统工作时产生的数据。(信息意识)
2.结合生活实例,了解生活中连续量的表现形式及应用。(计算思维、数字化学习与创新)
3.尝试分析案例,理解阈值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。(计算思维)
二、教学重点
1.结合实例描述连续量数据的表现形式。
2.分析具体实例,判断实例中的阈值。
三、教学难点
知道阈值的作用。
四、教学准备
1.教学硬件:DFRobot行空板K10(内置声音传感器)

2.教学软件:Mind+编程软件
3.人教版PPT教学课件

五、教学过程
在当今社会,随着工业化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,噪声污染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,对人类的生活、工作和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。噪声监测项目教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,旨在通过理论学习与信息科技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,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噪声监测器的原理。
(一)新课导入

噪声数据显示
【教师活动1】教师介绍噪声对人们生活的危害。图片展示噪声监测器,说明其由声音采集装置、数据处理器、显示器、警报器等部分组成并提出问题:说一说噪声监测器的作用及它是怎么工作的。
【学生活动1】学生交流汇报噪声影响生活的例子。观察噪声监测器的图片,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。
【教师活动2】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总结。引导学生结合这个案例,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控制系统工作过程(输入—计算—输出),画出噪声监测系统工作示意图。
【学生活动2】小组合作绘制噪声监测系统工作示意图。
【教师活动3】根据学生绘制的噪声监测系统工作示意图,提出“流动在控制系统中的要素是什么”的问题,引发学生思考,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——数据。

【学生活动3】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。
【设计意图】居民区的噪声干扰是社会生活中要解决的问题,因此,教学中结合这样的控制系统来展开,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,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感。通过让学生绘制噪声监测系统工作过程示意图,从而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到本课的主题——数据。
(二)新知探究
1.分析噪声监测系统获取的数据及其特点
(1)噪声监测系统工作时,首先需要采集周围环境中的什么数据?
【教师活动4】教师课件展示问题,组织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单【学习活动一】中的问题1。
【学生活动4】小组讨论,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单【学习活动一】中的问题1,说一说需要采集的数据:噪声数据。
(2)如果要用一种图形来表示这种数据,你认为下面哪一个图形更符合?

【教师活动5】根据学生回答,出示对比图,组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【学习活动一】中的问题2。
【学生活动5】学生观察图形,然后进行汇报。
【教师活动6】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总结,提出噪声数据属于连续量,明确连续量的概念,即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连续变化的数据属于连续量。然后通过举例说明,引导学生理解连续量的概念。
【学生活动6】观察图表,分析讨论其中包含的连续量数据。
案例1:气温变化图,温度 1℃~100℃。

案例2:声音波形图,声音 35分贝~45分贝。

【设计意图】结合实例分析,了解控制系统工作时产生的数据,了解什么是连续量,并通过生活实例,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什么是连续量。
2.感受生活中的连续量
【教师活动7】教师结合生活实例,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连续量。
案例1:慢慢拉上、拉开教室的窗帘,感受屋内光线强度的变化。
案例2:感受空气流动的连续变化。手拿一张薄纸片,嘴对着纸片吹气,观察纸片晃动和吹气力度强弱之间的关系。
【学生活动7】学生通过实际感受,说一说感受到的连续量。
案例1:慢慢拉上教室的窗帘,感到屋内光线强度逐渐变弱;慢慢拉开教室的窗帘,感到屋内光线强度逐渐变强。
案例2:吹气力度逐渐变强,纸片晃动逐渐加大。
【教师活动8】教师出示生活场景图片,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连续量,组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【学习活动二】。
案例1:温度计
案例2:速度表

【学生活动8】小组交流,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【学习活动二】。
案例1:连续增加的用水量。
案例2:随着温度升高,连续增大的数值。
案例3:加速时,连续增加的汽车速度数据;减速时,连续降低的汽车速度数据。
【设计意图】通过生活中的多种实例,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生活中的连续量,了解连续量的表现形式,突出教学重点,达成教学目标。
3.分析阈值
找出下列案例中的阈值
【教师活动9】教师分析噪声监测系统的工作过程,并将声音数据经过相应处理后,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是否超标。

【学生活动9】学生根据图示进行思考,分析判断方式,提出可能需要一个参考值。
【教师活动10】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,并说明这个判断的参考值在控制系统中就叫作阈值。然后结合实例引发学生交流讨论,以控制系统中的三个关键环节分析案例一给学生带来的启示,为学生分析其他案例提供思路,帮助学生了解阈值的作用。
案例1:噪声监测系统,夜间声音超过65分贝,管理人员会接到警报。
【学生活动10】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【学习活动三】,小组讨论分析以下案例中的阈值。
案例:噪声监测系统,夜间噪声超过 65 分贝,管理人员会接到警报。

(三)实践提升
介绍使用DFRobot K10行空板结合Mind+编程软件,模拟噪声监测器,调整阈值,观察结果变化。

K10行空板自带声音传感器(麦克风),可用于检测周围声音。
师生交流,分析噪声监测器工作过程,设计简易的噪声监测器。

【教师活动11】组织学生使用Mind+编写程序,模拟噪声检测器,调整阈值,观察屏幕检测到声音数值变化,设置合适阈值。
【学生活动11】
1.使用Mind+编写“噪声监测器”程序,设置阈值,上传程序到行空板,按A键,启动检测器,观察屏幕检测到声音数值变化(屏幕显示内容学生自行设计)。
2.修改不同的阈值并启动,观察屏幕数值结果。

3.拓展:松开行空板A键会怎样?怎样解决?
【设计意图】通过这一任务,促进学生对阈值的理解。设置拓展问题,培养学生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。
(四)课堂小结

【设计意图】让学生通过梳理和总结,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,同时对连续量与阈值的关系有进一步的思考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