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首页 返回首页
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
返回上一页 返回上一页

挑战三:基于Mind+的小学社团活动课教学分享--《初识Micro:bit》 简单

头像 请勿打扰 2019.03.30 2929 2

教学思路的确立

根据比赛的要求,我设计了两个教学方案:

方案一 纯软件教学。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有图形化编程软件学习的基础,使用Mind+软件可以很容易就上手,比较容易做到的,就是在Mind+上设计一节编程课教学。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我和学生都是熟悉的,风险低,对学生的把控性高。

方案二 软硬结合教学。相对于前者,学生一定对学习新东西有更高的热情。但是我对软硬件结合的教学从未尝试过,学生对bit也是一无所知,教学过程中有太多的未知数。相对于方案一,风险高,对学生的把控性低。

我觉得,做为老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开拓视野,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,是我应该做的,所以我选择方案二,用开放式的教学设计,发掘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,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、创造学习的能力。

授课对象:社团活动课的学生。

【备课过程】制作了PPT课件和《bit怎样与软件连接》的微课。

第一课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:

1、 观察bit外观了解bit外部结构; 

2、 LED阵列显示内置图案和自定义图案; 

3、 A、B按钮的使用方法; 

4、 Bit的姿态感应 

第二课时在上信息课的时候,让学生们体验了我制作的挑战二的作品(挑战二作品创意及说明),在Mind+软件上,配合硬件完成一幅抽象画。

 

教学流程如下:

 

project-image
project-image

上课情况

采用了纪实性的拍摄手法,将学生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和结果,用叙事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,所以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视频的呈现,但却是很好地表现了学习的主体----学生们的学习过程,学习成果和快乐的情感体验。

从视频中大家一定能够感受到,学生快乐的学习过程,他们对bit学习的热情,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都令我非常的惊喜,因为对每一个问题的学习结果没有规定,所以学生自由探索创作的天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。

总结课后反思了几点,与大家分享。

1、自主的学习。本课的教学内容,我一点都没有给学生讲授,只是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,学生在自主探究、尝试、总结、分享的过程中,把知识点都掌握了。因为有图形化编程的基础,软件部分的程序编写,学生直接知识迁移,去寻找有可能解决问题的命令,尝试着去做就可以了,所以他们关注硬件比较多。

2、教师的引领。如果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去摸索,也是教师的失职。为了让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开展有效率的探索性学习,我预设了学生的学习轨迹,设计了合理的问题,让他们既有方向性的去研究性学习,又有充分地自主学习的自由。

3、作品的分享。学会的知识,不能表达出来,这样的学习也不是一个有效的学习环路。我们既要让学生会学,也要训练他们会表达,创客的灵魂是分享,所以我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表达,在表达分享的过程中,学生们的思维再次碰撞,给他们创造互相学习的平台,通过这个环节,提高学习的密度。

4、及时的答疑。学生提问的3g ,6g,8g是什么?怎么能满足触发条件?这个问题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没有预料到的,当学生提出问题以后,我也不知道答案,就当着学生的面,用微信马上联系了DF的工程师们,及时为他们答疑,也是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的关键。

5、课堂的延续。这课上完了,两个四年级的学生让我继续提问题,我提了两块板子之间板间互动怎么实现?她俩研究了两节课,研究出来了!还有个六年级的学生,说自己有一个设想,利用LED显示阵列和AB按钮做一个躲炸弹的游戏,用他自己的话说,他一有时间就想这个设计,用什么语句,怎么样去写程序,睡觉之前躺床上都在想制作这个游戏的技术问题,跟我约中午休息时间要来机房,把这个想法做出来。我说没问题,我提供电脑和硬件,欢迎他随时来。对这样的学生来说,虽然下课了,可学习才刚刚开始。

6、教师的眼界。我很庆幸,选择了方案二的教学内容,才有机会看到虽然是小学生的他们有如此之强的学习能力,做为教师,我们应该有这样的 意识,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,让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,也许一次让他终身难忘的学习机会,会影响他的选择,成就他们的一生。

【资料】

资料包含 :教案 课件 微课 学生们编写的程序

评论

user-avatar
  • luyi

    luyi2020.02.05

    好赞啊,学习了!

    0
    • fpqEu0X2LC7y

      fpqEu0X2LC7y2019.04.18

      棒!

      0